对于固态硬盘,用户对其始终有个心结就是它的闪存颗粒是有寿命的,换而言之,排除质量和使用因素,机械硬盘理论上没有寿命限制,而固态硬盘在写入了固定次数之后,就寿终正寝了。互联网上大量的技术文档告诉我们,NAND闪存有SLC、MLC、TLC三类,并且就寿命而言,SLC>MLC>TLC。但是,近日,Google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闪存的实际可靠性: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
Flash Reliability in Production: The Expected and the Unexpected),却颠覆了我们对于这种寿命排名的固有印象。
三类NAND闪存区别对比
这项测试历时6年,测试了十余种SSD品牌的企业级和消费级产品,闪存颗粒覆盖了SLC、MLC、TLC,对所有固态硬盘的测试时间累计超过上千万小时。这份报告的的主要结论是:
1. UBER参数(不可纠正比特率错误)对于固态硬盘的正常使用毫无意义,用户完全没必要纠结这个参数。
2. 高端SLC颗粒硬盘并不比MLC硬盘更可靠。这是一个让人惊讶的结论,也许这就是这篇论文中所谓的“意料之外”。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SLC性能最好,寿命最长,但成本也最高,普遍用于企业级固态硬盘中;MLC性能、寿命都适中,是主流颗粒;TLC成本最低,但是性能和寿命也相对偏低,配合3D NAND技术,是当之无愧的未来之星。而Google的研究结果却表明,就可靠性而言,SLC比MLC并没有太大优势。
3. 固态硬盘的故障率低于机械硬盘,但UBER错误率更高。
4. 影响固态硬盘可靠性的,并非其使用程度,而是其年龄,简单来说就是一块闲置了两年的固态硬盘还不如一块已经使用了一年的硬盘更可靠。
5. 即使全新的固态硬盘中,也普遍存在坏块,如果一块固态硬盘中存在大量坏道,可能会导致更多区块发生故障,从而致使闪存芯片损坏。
6. 30%至80%的固态硬盘一开始就至少有一个坏块,而四年之后,大约2%至7%的硬盘会出现NAND芯片故障。